景观设计
天博二十期研修班课程第八讲:探索更以真理为友的中国景观设计学教育与行业
天博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委员会秘书长
李迪华老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委员会秘书长」与大家分享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16年的探索、坚持与思考,并探讨了如何用知识指导设计的问题以及中国景观设计学和景观设计师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他强调了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理性与研究所发挥的力量。
在课程的开始,李迪华老师首先以浙江省台州市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例介绍了“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包括一种思想方法——“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三种尺度上的生态基础设施——宏观、中观、微观。并分别介绍了生态基础设施指引下的乡村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和生态基础设施指引下的城市公园建设。
然后,李老师通过北京大环设计的结果、杭州水系景观规划研究、合肥市滨湖新区生态基础设施与生态化发展途径三个案例就为什么要反规划展开论述。并以2001年启动—2005年完成的武陵源总体规划为例强调理性和研究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让规划方案更加科学、有说服力。
接着,李老师围绕主题“探索更以真理为友的中国景观设计学教育与行业”进行了详细的课程讲解。
李老师强调设计师应该有一颗怀疑一切天博、思考一切的心,用感性能力,用知识指导设计。他向学员们展示了城市各地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非人尺度的景观大道、僵化的城市建设模式、政府的面子工程、招商引资给城市带来的麻烦等等,引发大家思考设计究竟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来营造安全的人居环境,以及在设计、汇报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甲方、政府、开发商进行合理的城市开发建设。
李老师围绕城市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中国景观设计学和景观设计师的机遇,当代社会和人对环境的态度等和学员一起展开探讨。他提出建城市还是建乡村(我们的城市为什么看起来像乡村)、为车还是为人建城市、世界上土地资源最紧张的国家如何建城市、低碳城市出路在哪里、属于自己的城市在哪里等问题引发学员思考。他说地球生物多样性已经受到破坏,很多生物频临灭绝,生态系统在被破坏,所以我们要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用生态学理解人与地球的关系。并对今天中国城市和人不关心生物多样性天博,而还在对观赏植物执迷不悟提出质问,进而提出今天人们呵护地球的美德如何实现是基于从文化向知识的转变。
随后李老师向学员们讲解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内容涉及到生态学、生态系统、群落与栖息地、生态位、演替、生物多样、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工程、景观、人等等。在这一部分,李老师列举了北京蟹岛度假村的规划设计、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水生态处理系统、德国斯图加特城市中巧妙的“物质循环”链等国内外优秀案例,同时也列举了国内各地公园天博、社区、城市建设中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忽略了人的尺度、需求和人的安全性。并再次强调天博,景观只有在具有生命或者生态学意义的时候天博,其含义才是完整的。环境破坏越严重,人类就将越加依赖环境;出路是应用生态学知识解决问题,做长远决策,而不是着眼于眼前利益。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李老师谈到了大学教育现状、园林和风景园林的发展,园林行业的困境以及如何走出困境,他指出中国园林专业的复苏和繁荣背后是巨大的隐患,园林行业要把自己的职责定位于从为城市居民建绿地变成呵护每一寸国土的生态,园林设计师应该要有全局观念。
最后,李迪华老师结合新疆某地的城市建设、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建设节水绿地的途径等案例再次阐释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反规划”的设计理念,强调观念与坚持以及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一问题与现场学员一起思考、共勉。
课程结束,李迪华老师亲切地与现场学员进行沟通交流,并认真地回答了学员们提出的问题。
长期从事城市生态学研究、教学,竭力促进生态学在城市研究和规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曾经在全国11个城市的建设和规划部门的领导干部培训班或者学位班上讲述生态学;参加和主持参加了20多项基础研究和规划设计项目,其中重要的相关项目包括北京“十五”规划城市绿色生态环境研究,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研究的主要专家之一,主持了其中的两个示范项目的研究;参加完成的重要项目中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进步奖励二等奖,广东省城市景观和信息系统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00号(北楼)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一层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