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工程
天博苏州园林和日本园林之间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天博这个学期主攻自然山水园,故了解古典园林比较多些,工程作业还居然有假山模型ORZ。。
总的来说,日本园林趋向纯净、极致、而有章法;而中国园林更追求惬意、自然、以人为本。
日本园林早期(平安时期)形成“池泉筑山庭”的园林风格,面积较大,主要特征是模仿自然山水,有湖有山,若湖面较大,则湖中堆置岛屿,以桥连接。这个时期是日本园林逐渐脱离一味模仿中国园林,形成自己风格的初期。
后来,禅宗传入,南宗山水画的写意技法使日本园林走向高度概括,极端的写意即出现“枯山水”平庭。
中国园林虽都是写意手法造园,却没有如此的固定格式。《园冶》中讲究“巧与因借天博,得景随机”,即讲究因地制宜,景到随机,高方欲就平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头。
日本园林最为著名即其“枯山水”,以白沙象征水面,以小石象征岛屿,极端抽象体现山水关系。(图为幽篁居)
而之“池泉筑山庭”虽用真山真水,但与中国园林讲究水的来龙去脉不同,日本园林注重的是水的形态,小溪平桥,宛如画中。
中国园林讲究“疏园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谨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法则,水系无论大小,必曲折有致,有的还故意做出一弯港汊、水口以显示源流脉脉。同时也讲究聚散,所谓“聚则通阔,散则潆洄”。
日本园林并不做太多大地形,往往是在水中置岛,模仿“一池三山”,且有一定的定式。如桂离宫,大岛和小岛布列。
而中国园林的一池三山则要活泼很多,北海、中的三山拉得很长,圆明园内福海中的“蓬岛瑶台”相聚甚近,避暑山庄的三岛一枝分三径。
除了堆置岛屿之外,中国园林的山往往傍水而走,山水不分割。所谓“地得水而柔,水得地而流”,“胸中有山方能画水,意中有水方许作山”。山贵有脉,水贵有源,有些时候为了表示山脉贯通,还特意贴墙叠山,好似山脉遇墙,破墙而入。掇山时山石之间的结合也有安、连、接、斗、挎、拼、悬、剑、图、卡天博、垂、挑等多种手法。中国的园林把山喻为全园的骨骼,可见山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用我们老师的话说:山水骨架!骨架!)
日本枯山水的置石,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们之间的配列关系。石形追求敦实、光洁、平滑、简洁、底广顶削,务求稳重,而且不作飞梁、悬、挑等奇构,很少堆叠假山。
中国园林的置石分特置、对置、散置、群置和山石器设。(最过分的还是贝聿铭老家狮子林的假山。。。摔!)
对特置石也即孤赏石的石形也特别讲究,但其要求和日本园林中要求石形的稳重不同,它要求石形要优美,要具备独特的观赏价值,追求的是“透、漏、瘦、皱”有时还要“丑”,如杭州的绉云峰,因有深的皱纹而得名。上海豫园的玉玲珑以千穴百孔、玲珑剔透而出众。苏州的瑞云峰以体量特大姿态不同且遍布涡、洞而著称,冠云峰兼备透、漏、瘦于一石,亭亭玉立、高耸入云而被誉为江南四大名石之首。
应该还有主体建筑的差异,但我这些个懂得不多,希望有相关知识的大神前来补充。
总之,日本园林注重静观,中国园林注重游览体验。个人觉得日本园林做得有点“过”,但是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可以使他们不断的突破与发展。
以上是一家之言,一己之见,如果有什么纰漏,望各位不吝赐教哟~~(我回去画等高线去了→_→)
1. 在东亚园林里,你的感官体验是动态的(mobile viewing positions)。这点体现在蜿蜒曲折的小径 ,「借景」等等元素上。西方园林更多是静止的体验(static viewing positions),体现在轴线和几何对称等元素上。举一些例子:
上图是日本园林里「隐趣」(miegakure/reveal and hide)的理论。与苏州园林里「径」这个概念相对应。
2. 苏州园林是中国南方私家园林的典范。与北方的宫廷园林相比,自然是小而精致。日本园林,由于国土和文化等限制,也是如此。
我认为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园林设计在镰仓时代随着禅宗一起流入日本。相比现在的苏州园林,禅宗的美感在现在的日本园林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2.日本园林中的设计元素「枯山水」(karesansui)是禅宗美学的体现。细细耙制的白砂石象征水,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象征山。整个庭院象征宇宙,反映禅宗中「开悟」 (enlightenment)的过程。日本大音寺中的枯山水,就用白砂石讲述了河流瀑布如何运动,最终流入静谧的大海的过程。
3. 日本园林推崇「侘寂」 (wabi sabi)的美感,认为不对称的,不规则的,不完美的,便是美的。布置多是自然,简单,幽雅,禁欲,有年代感。
其实题主的问题提的有点问题,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下的一个分支。而日本园林也有宫苑、寺园、枯山水、茶庭、离宫庭园等。
1、苏州园林和日本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整个布局看不出明显的轴线,道路蜿蜒曲折,这是东方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一个共同特征。
2、苏州园林属于私家园林,面积有限;而日本国由于国土面积小,即使是皇家园林也无法像中国的皇家园林一样气势宏大,因此苏州园林和日本园林的一个共同追求追求就是“精致”。造园者都专注与如何将自然微缩于方寸之间,并将主人的情怀融入其中。
3、可能真正会让人傻傻分不清楚的就是日本的水石庭和苏州园林,因为他们都有继承“一池三山”(传说中的仙境,一池指太液池,三山指琼莱、瀛洲、方丈)的园林模式,造园要素主要是以水体、假山、植物、小品为主。所以看上去会有点像。
我试着讲一下日本园林和中国园林之间不同之处。可能会很啰嗦而且有失偏颇,请见谅。
日本早期的园林是为防御、防灾、或实用而建的宫苑,仅仅是在周围开壕筑城,内掘池建岛,以宫殿为主题,列植树木。到了隋唐时期,日本开始学习中国园林,而此时的中国园林正处于全盛时期,私家园林较之以前更加兴盛,艺术水平也有所提高,科举让文人们得以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开始有能力营造自己的私园,凭借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将宦海沉浮的感怀倾注于造园艺术之中。这时,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私家园林清沁淡雅,意境悠远,并且尚未形成固定的模式。日本在这个时候学习中国园林,即把握到了苏州园林最初的精髓,又没有沾染后期的矫揉造作,时机实在是太妙。
中国的私家园林从隋唐时期开始兴盛,到宋朝逐渐成熟,形成了一下几个特点。简远:即园林景象简约却意境深远,造园手法趋向于写意;疏朗:园内的景物数量不要求多,以大面积的水体来营造开朗的气氛;雅致:通过栽植梅兰竹菊、放置奇石、建造草堂草庐等来表现主人的高雅脱俗;天然: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园内的景观也主要以植物为主。
而日本在全面接受了中国的园林风格后,也开始在水上做文章,将“一池三山”的格局进一步发展,以池水象征海洋,以岛象征仙境,布置石头、植物、瀑布、溪流以象征自然,再在湖畔绿荫下修筑庭阁、滨台,称之为“水石庭”。并且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造园专著——《前庭秘抄》(而中国的第一部造园著作《园冶》在整整五百年后才出现啊老祖宗们你们整天都在干嘛!)。这个时期的日本园林也尽量表现自然、呈现一种写意山水的特色。
元明清,私家园林达到了极盛时期,尤其苏州的造园活动达到高峰,“文、雅”成为评价园林的最高标准,形成的固定的造园模式,园林的思想逐渐被技巧性所取代。造园技巧获得了长足了发展,造园思想却开始萎缩。
而海那边的日本经历数百年的战乱,武士当政,对贵族奢侈的生活非常轻视,主张一切从朴素实用出发,于是造园也随之趋向简朴。这时禅宗和饮茶风气先后从中国传入日本,茶道和禅宗结合起来,为了追求“茶道净土”,日本园林出现了茶庭这一新的园林形式。以拙朴步石象征山间石径,以矮松象征森林,以蹲踞式的洗手钵联想到清冽的山泉,以沧桑厚重的石灯笼来营造和、寂、清、幽的茶道氛围。在这一基础上,日本人继续将他们追求极致的风格发扬广大,又创造出了“枯山水式园林”:将白沙绕石耙出波纹状以象征海洋波涛和岛屿,高度概括出无水似有水天博,无声胜有声的山水意境。枯山水成为日本独有的园林形式,并影响了后来的整个园林行业。
日本园林的特点一个字概括是“禅”,清静透彻,是出世。中国苏州园林是“文”,在园林中“隐逸”不是目的,而是入仕的手段。
已经从传统造园的角度(布局、理水、叠山、置石等)把中式园林与日式园林进行了比较,于是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去比较这两者天博。
几乎是同一时间的日本,同样是选择’松‘作为题材,长谷川等伯画出的日本国宝《松林图》是这样的:
是的,虽然日本文化很大程度上受中国文化影响,但由于地理,民族天博,社会等等原因导致了日本的审美意象跟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更中庸,日本更极端。
绘画艺术是反应一个时代视觉意向的良好媒介,用这个媒介作为引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人代表文徵明构建的松林空间是自然化的,更为随性与世俗。人物或建筑大多隐于山林之中,而山水的嶙峋深幽才是空间突出的重点。在文徵明多次参与设计讨论的拙政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岛山上的雪香云蔚亭藏隐于一片绿色之中,建筑在这一视觉空间中是偏向于消隐的,这与绝大多数中国文人山水画中建筑与山水的关系是相当契合的。文人的审美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造园主人,造园者的审美意象,进而影响了当时的造园。
而作为安土桃山时代著名的画家,长谷川等伯创造的松林空间更为直接与纯粹,在400多年后的我们看来是那么现代而具有禅意。与文徵明有王献臣(拙政园主)作朋友一样,长谷川等伯也有个朋友叫千利休,日本茶圣。他是一种很重要的日本庭院---草庵式茶庭的开创者,关于他有各种各样的典故,其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
一日,丰臣秀吉耳闻千利休的庭院里开满了异常美丽的牵牛花。随想定要去亲眼欣赏的风景。于是,便命人去通知千利休在早晨举行一个茶会。可是,当他来到千利休的庭院一看,发现满园的牵牛花都被刚刚拔去,空空荡荡。丰臣秀吉十分的气恼。他压抑着心头的怒火走进茶室。当他向茶室的壁龛一看,一朵孤清而淡雅的牵牛蓦然入目,震撼无比。( 第七百三十五篇•牵牛花
牺牲千万只取一朵,在清苦的视觉之后体会一丝娇意。无论是意向上的,还是体验上的,都可以看出日本极端的美学特点。在这样的审美意识下的日本园林是这样的:
>
干干净净的青苔簇拥着飞石一直延伸到茶室的入口,入口狭小而高于地面,客人要足够谦卑地进入到另一个空间去品茶...整个空间与行为体验都是仪式感的,极致的。日本的其他传统园林类型也都有这样的倾向。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探讨日本园林跟中国园林的不同可能喜欢从现有物质层面去比较,但真正本质的,更重要的差别是民族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导致了,在审美取向上,在营建层次上都形成了巨大差异。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中国的水岸是曲折深幽的,日本可以选择更为禅意的枯山水;中国的石头选着了瘦皱漏透的太湖石,而日本选用了质朴的山石;我们喜欢玉堂富贵的玉兰牡丹,他们喜欢清雅物哀的晚菊落樱....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两国的审美倾向并不一样。
很多中国人想去模仿日式的园林,绝大多数不过是临摹个皮罢了,这里面的水太深。别人庭院里一个洗手钵,为了长出合适的青苔要预先放在合适的环境中养个几年,每棵树都要精心挑选....没有洁癖性格的中国人是做不来的,中国人做个园子,新的挺好,日本人做个院子,要长青苔才好,那叫侘寂。其实每个民族的艺术审美都有自己的优势长处:中国对意的追求,欧洲对均衡的努力,的抽象图案,日本人的极致等等等等 因为这些每个民族才有自己的骄傲。最后,还是那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本来是@谢竹君邀请回答的别的题目的回答,但两题实在太像,就转过来了。中式园林与日本园林,从造景设计上来看,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 石韦属的回答